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这是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着眼坚定文化自信、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的重大部署。
每年的10月22日,被定为“世界传统医药日”。近年来,世界传统医药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上升,而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疗效也逐渐被全世界所关注,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古老的中医药作为抗击疫情的独特力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了抗击疫情的利器,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武汉市中医医院在六十六载筚路蓝缕的征程中,已经探索出一条以党建引领促发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依靠中医优势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在高质量发展中坚持发挥中医特色,助推中医药事业发展振兴,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高举公益旗帜
实现医院从小到大从大到强
“1955年建院,1978年恢复重建,2000年汉口院区门诊住院楼启用,2015年汉阳院区一期投入使用,今年二期工程正在加紧建设。医院紧跟党的路线方针,积极应对形势变化,深入推进各项改革,踩着时代的鼓点,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武汉市中医医院党委书记郑承红介绍,正是全体中医人赓续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高举公益旗帜,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实现了医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
闪耀荆楚杏林的武汉市中医医院始建于1955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最早建设的中医综合性医疗机构,其前身是1910年创办的万国医院。医院不断优化战略布局,已形成汉口院区、汉阳院区、台北院区、二桥院区、中医药学基地“一体多翼”的发展格局,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健康管理于一体的现代化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擎起江城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脊梁。
“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是中医院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是将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必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以促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武汉市中医医院院长张瑶介绍。名老中医扎实的中医理论、精湛的临床技术和独到的诊疗经验,通过师承方式世代相传。市中医医院始终将传承发展作为医院建设的重中之重,建立“国家—省—市—院”四级师承体系,名家名医辈出。2020年,全国名中医张伯礼、刘清泉传承工作室在武汉市中医医院挂牌。
据了解,在国家和省、市师承体系之外,市中医医院启动中医传承“杏林工 程”,分三个层次对中医药人才进行培养:针对低年资的住院医师及住培学员,开展“青苗计划”;针对中级职称的中青年骨干和师承学员,开展“远志计划”;针对在职高级职称、优秀中青年骨干,开展“拔尖计划”。建有梅国强、金世元2个国医大师工作室,徐升阳、徐宜厚、叶世登等6个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形成以医、药双星为先导,以国家级师承导师、省市级名医大师和知名专家为保障,以优势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业务骨干为基础的学术传承体系。
武汉市中医医院党委书记郑承红表示,我们从建院之初7个人的党总支,发展到现在1个党委、7个党总支、34个党支部,始终坚持党管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不断提高医院治理能力、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逐步实现跻身全国一流中医医院的华丽蝶变。
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
是中医院的历史责任
“中医院发展的第一要务,必须充分挖掘、传承、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把临床疗效发挥得淋漓尽致。”院长张瑶说,中医临床疗效是中医药自身价值的体现,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是中医院的立足之本、发展之源,更是中医院的历史责任。
据了解,武汉市中医医院现有临床、医技科室40个,其中骨伤科、风湿病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急诊医学科、脑病科、脾胃肝胆病科、重症医学科、预防保健科等7个专科为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推拿学、中药药剂学为国家中医重点学科等,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优势、中西并重,医、药、护齐头并举的重点专学科群。
骨伤科坚持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骨伤诊治技能,结合中西医诊疗技术,坚持“保守-微创-手术”三阶梯治疗理念,开展50多种骨科手术、30多项传统中医骨伤诊疗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膝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三大重点病种的诊疗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脑病科在中风急性期积极开展脑血管造影、血管内治疗和多种中医特色疗法,有效地稳定病情,尽早开始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在中风恢复期与后遗症期则充分发挥中医康复手段的优势,减少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助力患者更早地回归家庭和生活。
脾胃肝胆病科在我国著名的中医学专家章真如的带领下创立,充分发挥专科技术优势及特色,主要运用中医及中西结合的手段诊治脾胃病,肝胆病,并在慢性胃炎、胆石症、脂肪肝、功能性胃肠病、慢性肝炎等疾病的辨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预防保健(治未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的首批全国“治未病”试点单位,科室目前分为健康体检和健康干预两大板块,健康体检区域拥有核磁共振、大型CT、全自动生化仪、彩色超声等一流诊疗设备,同时配备具有中医特色的红外热成像系统、中医经络检测仪和中医体质辨识系统。健康干预中心配备了电针治疗仪、艾灸仪、熏蒸床、中频治疗仪、神灯治疗仪、湿热敷等多种中医健康干预设备,能开展艾灸、扶阳罐、刮痧、敷贴、熏洗、耳穴、埋线等数十种中医适宜技术。
妇科在鼎鼎有名的徐升阳的带领下,是百姓口中江城中医妇科的一块“金字招牌”。三代妇科专家不仅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薪火相传,同时结合现代诊疗技术,用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式,打造不孕症闭环管理诊疗体系。包含孕前全面筛查病因,用中医调理改善精子、卵子质量,通过宫腹腔镜微创冷刀技术解决宫腔和盆腔粘连,在修复整形输卵管同时保护子宫内膜和卵巢功能,术后监测排卵,用中医药内服外治以预防粘连、暖宫助孕,孕后采用中西医结合固肾安胎。
“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优选中医适宜技术全院推广,解决百姓疑难,使百姓真正受益重获健康。”武汉市中医医院院长张瑶表示,医院将重点提升专科内涵,继续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加大传统中医药技术的应用,提升特色专科群优势,建设在省内处于明显领先优势的“中医传统治疗中心”,力促特色专科的中医优势形成“聚集效应”,着力实现中西医技术能力双提升,发挥中西医“1+1>2”的作用。
发扬汉药匠心精神
为百姓选好药做好药
今年6月10日,国务院正式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武汉市中医医院“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入选扩展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目。据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义生介绍,该技艺以彭银亭为代表的汉口帮特色制药技艺核心是“是药不丢,非药不用;依候而制、减毒增效”,采取净制、切制、炒制、蒸制、复制等工艺,将中药材加工成可供临床调剂和制剂投料使用的中药饮片,蕴含着丰富的中药炮制文化内涵。
1979年,彭银亭作为有专长的老专家,聘任至武汉市中医医院,牵头组建炮制室,中药饮片大多都是手工炮制。2007年,市中医医院建立药学基地,炮制室提档升级成为炮制中心,从纯手工操作转化为机器操作,但技艺仍遵循古法。该炮制中心也成为湖北省唯一保留中药炮制室建制的机构,有固定的编制、人员和场所,并实现了活态传承。
200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聘彭银亭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确定张义生、张南方为传承弟子。张义生不遗余力地宣讲推广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使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融入地方标准、国家标准,协助指导炮制传承人员16名,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形成较为完备的传承梯队。
“将满足群众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汉派中药炮制技艺总结好、传承好,将汉药匠心精神落实到为老百姓选好药、做好药、做老百姓吃得起的好药上。”近年来,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不断改进传统制药工艺技术和设备,传承人们遵古创新,将传统制剂、炮制工艺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经多年的熔炉积淀,以医院名老中医的经方、验方为基础,自主研发出麻甘止咳合剂、消食合剂、消石利胆丸、润肺益肾饮等一批优质中药制剂,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同时立足科技创新与新产品的研发,防疫香囊、预防汤剂等新产品通过“互联网+”来到百姓身边,中医药创新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党建引领 健康为民
中医人踏着时代的鼓点再出发
从一株草药,到一张药方,再到市民手上的一袋汤剂,武汉市中医医院以精湛的医疗和道地的药材护佑人民健康。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医心”不改历久弥坚。以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为指引,武汉市中医医院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从“治病”到“防病”,一条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正在加快铺设向前。
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武汉市中医医院开新篇谋新局,明确到2025年,把医院建设成“国内知名、中部一流、湖北领先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
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医院将全力推进和实施“1-2-4-6”发展战略,即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紧紧抓住病人满意度和职工幸福指数,提升两个改革发展落脚点;落实管理提效、服务改进、建设提速、信息支撑四项强基行动计划;实施文化凝魂聚气、人才选优强基、专科提档升级、诊疗技术精进、中医内涵凝练、科教水平腾飞六大内涵品牌工程,不断提高医院医疗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中医氛围浓起来、草药香味飘出来、中医内涵强起来”的美好愿景。
传承百年风华,矢志医心向党。武汉市中医医院接过时代的接力棒,迈上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征程,秉持中医人的初心再出发。
武汉市中医医院党委书记郑承红介绍,今年医院开展了“四百”系列活动,即建党百年,百名医生进百个基层,开展百场活动。郑承红表示,“四百”系列活动是“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深刻体现,旨在把中医药技术,中医药知识和中医药文化的普及,深入到公园、社区,走到市民“家门口”,让市民能够熟悉、知晓和热爱中医,安心享受“家门口”的中医服务。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