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寒风料峭,尤其是冬至以来,12月22日到24日连续三天,前来武汉市中医医院汉口院区和汉阳院区参加“汉派”膏方节惠民义诊活动的市民络绎不绝。
“衡量公立医院发展质量高不高,关键是看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武汉市中医医院党委书记郑承红说,医院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弘扬中医药文化,服务人民群众健康。
“十三五”期间,作为一家市属公立三甲中医医院,武汉市中医医院坚持贯彻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改革发展主线,始终以提高医院发展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医院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为重心,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为根本目的,努力推进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办好中医院。
■ 党建凝聚向心力 打造中医“铁军”
“我们是先有党组织,才有了医院,并打造了一支中医‘铁军’。”郑承红说。1955年建院,1978年恢复重建,武汉市中医医院从7个人的党总支,发展到现在1个党委、7个党总支、34个党支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助力医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
“十三五”期间,武汉市中医医院党委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路线方针,全面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将理论学习、革命传统教育与工作实践有机融合,增强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和担当意识,通过持续深入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凝聚医院高质量发展向心力。
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把党的领导融入医院治理各个环节。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具体体现。
党支部建在科室一线。从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落实“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到建立党支部参与人才引进、队伍建设、评奖评优等重大事项讨论决策的制度机制,医院党委将党支部建在科室一线,建设一批高素质的党员队伍,淬炼出了一支“政治强、促改革、懂业务、善管理、敢担当、作风正”的中医“铁军”。
创新学习教育手段。深入推进“百名党员讲百篇故事”系列宣讲,与“十百千”党建联建单位和“双下沉”结对社区开展联建共学活动,以“沉浸式”党课讲学砥砺党性修养。开展“百名党员忆初心”微党课竞赛,举办“接续奋斗火种,迈进新征程”学党史主题演讲比赛,用“竞演式”比学赶超传承革命精神。
强化文化浸润引导。举办“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评选“杏林名医”“杏林新锐”等先进榜样感召医院党员职工。用红歌、情景剧等形式展示中医党员风采。举办“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活动,深度挖掘医院老党员廖明根、将军之女姚英英光荣事迹,发挥典型人物的引领示范作用。
■ 均衡协同发展 构建医院新格局
“十三五”期间,武汉市中医医院根据自身实际,依据武汉区域卫生规划,夯实基础、苦练内功,走上行稳致远的发展“高速路”。
多院区发展新格局动能迸发。“十三五”时期,汉阳院区一期工程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医院发展形成“两主两副一基地”新格局。
“两主”即汉阳院区和汉口院区,成为带动医院改革发展的主引擎和区域老百姓看中医的首选之地。“两副”即二桥院区和台北院区,与两大主院区临床专科高效对接,实现中医特色门诊转型发展,打造成为全市最具中医特色的门诊标杆。“一基地”即药学基地,打造成为区域中药制剂产学研中心、现代化中医药科创孵化基地、中医药文化科普教育基地、中药传统技艺传承研究基地。
各个区域彼此互为补充,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实现门急诊人次、住院人次、手术台次等主要业务指标稳定增长,医院医疗服务辐射能力大为提高。汉阳院区门诊人数从最开始每天十多人变成现在日均千余人。
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完善。补短板,创建凤凰湖急救站、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重要的区域医疗救治平台,规范化建设重症医学科,院内急诊和危急重症救治体系。扬优势,整合治未病科、妇科、骨伤科等中医特色科室资源,打造中医特色治疗中心。院内新增新技术新业务90多项,中西医结合诊疗能力极大提高。
中医优势专科蓬勃发展。“十三五”期间,医院基本实现了市级以上临床重点专学科全覆盖,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优势、中西并重,医、药、护齐头并举的重点专学科群。骨伤科、风湿病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急诊科、脑病科、脾胃病科、重症医学科、预防保健科等7个专科为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推拿学、中药药剂学为国家中医重点学科。
人才培育有序推进。医院已挂牌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学院和研究生工作站,新增为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中医住院医师规培被列入全国重点基地。探索“师承全国中医名医、一徒多师”的中医药传承模式效果初显。实施“中西互学计划”,遴选医护团队参加院内外“西学中”“中学西”培训班,鼓励中医师参加西医技术学习和操作,着力实现中西医技术能力双提升。
■ 弘扬中医国粹 激发发展动能
今年6月,武汉市中医医院“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历经层层遴选,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成为全省首个中药炮制技术。
医院遵古创新,将传统制剂、炮制工艺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以名老中医的经方、验方为基础,自主研发出麻甘止咳合剂、消食合剂、消石利胆丸、润肺益肾饮等一批优质中药制剂,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十三五”期间,医院投入大量精力,在实现传承的同时,也在探索将中医药资源转化为医院发展的新动能。
中药制剂推陈出新。医院实施“中药制剂沉睡唤醒工程”,深入推进中药制剂研发,推进技术成果转化。2020年疫情期间,医院紧急研发的“感冒退热方”和“宣清和化方”,获得湖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成为湖北省首批用于新冠肺炎救治的中药制剂。
不仅有驰名荆楚的“汉派膏方”品牌,医院还将现代技术设备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研发出“冬病夏治”敷贴黑膏药,取得国家发明专利。
中医名师后续有人。医院建设梅国强、金世元2个国医大师工作室,徐升阳、徐宜厚、叶世登等6个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形成以医、药双星为先导,以国家级师承导师、省市级名医大师和知名专家为保障,以优势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业务骨干为基础的学术传承体系,名医名家辈出。
由国家级名老中医药学术继承导师章真如牵头成立的脾胃病、肝胆病科目前已是国家级重点专科,现任负责人、学术传承人刘惠武主任是第四届“白求恩式的好医生”。国家级名老中医、市中医医院儿科创始人张介安成立了学术研究室,其第一代传承人胡成群、朱清梅等在全国儿科享有盛誉,第二代传承人叶冬兰、蔡建新等如今也成为了儿科顶梁柱。国家级名老中医药学术继承导师徐升阳开辟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之路,以王克林为代表的弟子们如今享誉江城。
此外,医院广泛参与湖北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高校教学。平均每年规划开展市级及以上继教项目30余项,定期举办“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项目”,中医药事业薪火相传,接棒前行。
■ 秉持“人民至上”理念 展现医院社会担当
4月30日,由武汉市中医医院党员护理骨干组成的“吾·行”护理团队来到汉阳四新街梅林都汇社区,“手把手”入户为空巢老人开展康复训练和急救知识普及,让老人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坚定公益为民始终是武汉市中医医院的办院宗旨,也是医院一以贯之的行动准则。
积极参与社会应急救援活动。8月份组建600余人的核酸采样队,全力完成全员核酸采样任务。党员成立志愿服务队,持续下沉各检测点和结对社区,共同把牢防疫“第一关”。设置汉阳院区新冠肺炎疫苗接种点,全年完成接种3万余人次。选派医护骨干增援救助,加强对机场、疫苗接种点、隔离酒店等医疗保障。
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化。启动“中医适宜技术社区应用统一试点行动”,向硚口、洪山、东西湖等辖区基层卫生服务单位拓展中医技术应用外延。牵头成立武汉城市圈中医联盟,与城市圈内的中医医院、综合医院的中医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民营医院签订协议,携手构建覆盖城市圈的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分级诊疗。
今年先后派出20余个中医健康团走进汉口、汉阳、新洲、东西湖等辖区的街道、企业、工厂、学校,开展走访“红色家庭”、关怀“困难家庭”特别行动,老百姓在家门口即可看“专家号”。
医院多措并举破除“以药养医”,落实药品零加成,促进合理用药。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核心服务理念,大力推行“环境美起来、行动快起来、质量高起来、服务暖起来”100条优质服务实施细则。主动增设门诊时间,满足患者在不同时段的就医需要。建立门诊综合服务窗口,推进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疾病预防、预约诊疗、门诊和住院等一体化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就医的获得感。
心声寄语
■ 征途漫漫 惟有奋斗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医心”不改历久弥坚。
回眸“十三五”,踩着国家发展中医药的强劲鼓点,武汉市中医医院走过了高速发展的五年。
这五年里,医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将党建引领贯穿建强现代医院治理体系,将党的建设与业务发展充分融合,为加快医院改革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这五年里,医院坚持守正创新,做好中医药科学精神、哲学思想、医学理论、临床经验以及人文德育聚精荟萃,以坚定中医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引领改革创新。
这五年里,医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医院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将提升患者满意与推动医院发展同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进入新时代,传统中医药既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也迎来新的机遇。
唯有秉持“科学”与“创新”,用现代理念为传统赋能,发挥中医药资源优势,我们才能守住中医药特色及优势诊疗领域,进而拓展中医药发展空间,才能让中医药更好焕发出全新生命力。
“十四五”期间,武汉市中医医院将继续奋斗,力求在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为民办实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为弘扬中医药文化、建设健康中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